国家发改委8月1日宣布,核定8月份航空煤油进口到岸完税价格为每吨7768元,上调128元/吨。这是中国上个月宣布推进航空煤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后,首次按月调整航空煤油价格。紧接着,国内各航空公司宣布,800公里以上国内航线的燃油附加费从140元上调至150元,涨至历史最高;800公里以内的航线燃油附加费不变,仍为80元。
航空燃油附加费的上调,似乎成为所谓“市场化改革”推动价格上涨的又一案例。逻辑是这样的:发改委宣布,要进一步推进航空煤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航空煤油出厂“价格形成机制”,国内航空煤油价格就上涨了;又由于从本月起,国内航企可自行制定燃油附加费征收标准,它们当然就顺理成章地上调燃油附加费。
的确,燃油附加费的上调不是一个独立事件,但是它绝不能说是市场化改革所致。恰恰相反,无论从航空煤油的生产环节、供应环节,还是消费环节来看,离真正的市场化都还差得很远。燃油附加费上调与其说是市场化改革的产物,毋宁说是离市场化隔了“三重门”的结果。
从生产环节来说,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巨头是国内的航空煤油生产商,这样的国有垄断局面本身决定了不可能通过相互竞争来形成市场化价格。因此要求航空煤油(标准品)出厂价格与国际接轨,在价格形成机制上具有照猫画虎的意味。但是,发改委的规定又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市场机制而实则维护垄断巨头利益。按相关规定,具体出厂价格由进口到岸完税价和贴水两部分构成,其中前者由新加坡市场平均离岸价格加海上运保费、关税、增值税、港口费等因素构成。于是,新加坡航油7月均价换算成人民币7685元/吨,发改委核定进口到岸完税价增加为每吨7768元。显然,发改委只是从进口的角度来考虑的,石油巨头就此可以坐地生财。但是如果从出口角度来看,石油巨头们的到岸完税价要有竞争优势,其离岸价格就应该低于7685元/吨才对。这才是国内消费者应该享受的出厂价格!
航空煤油生产环节毕竟还有鼎立三足,而在供应环节就成了中航油公司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国内所有航空公司都从中航油购买,所谓的市场机制根本无从谈起。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企业不可能包赚不赔,不承担任何风险。但是中航油就可以。此次,石油巨头的航空煤油出厂价格纷纷每吨上调100元,航空公司从中航油采购航油的综合采购成本价也从7700元/吨调整为7785元/吨。总之,是坐收渔利的买卖。
在航空煤油消费环节的各大航空公司,看起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一统天下的国有巨头们似乎并没有改善管理、节约成本的充分动力,而热衷于在燃油附加费上敲上一笔。民航业上半年利润总额183亿元,同比增长27.3%,很大程度上就这么来的——今年上半年,燃油附加费已经涨过三次。
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绝不是照猫画虎那么简单。没有真正打破垄断、建立让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所谓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就是空中楼阁,甚至沦为垄断者牟利的漂亮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