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雷雨、台风轮番骚扰,受影响的地区往往出现航班大面积延误。可以想象一下做好充分准备来机场候机的旅客仍需要做未知的等待(可能是几个小时甚至是十几个小时)的情景,是不是有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呢?面对可预知的航班延误,有关方面是否可以做得更积极些,或许还能探索并创造出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航班延误是指航班降落时间比计划降落时间(航班时刻表上的时间)延迟30分钟以上或航班取消的情况。目前,根据相关规定通常将航班延误原因归类为:非航空公司原因和航空公司原因。前者是指天气、突发事件、空中交通管制、安检、旅客或公共安全等航空公司无法掌控的外部原因;后者是指航班计划、机务原因、航班调配、运输服务、机组等航空公司可以协调的内部原因。
航班延误是“共输”的博弈,民航旅客、航空公司、民航机场、辅助单位、管理部门等民航运输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都是航延事件的“受害者”,航延引发的种种问题令各方苦不堪言。正如前面所述,引发航班延误的原因种种,但最终的结果都造成航班不能按时起飞即航班延误的事实。为了更有针对性的缓解航班延误,进一步归类其产生原因是必要的。笔者建议可将航班延误分类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系统性航班延误(System Flight Delays,简称SFD)是指由航空公司、民航机场、空中管制、辅助保障等民航系统部门工作出现偏差而引起的航班延误。非系统性航班延误(No-System Flight Delays,简称NFD)是指由非适航天气、民航旅客、出入境政策、军事活动影响等非民航系统部门原因而引起的航班延误。
系统性航班延误问题要管,非系统性航班延误问题也要积极应对。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疏导因非系统性航班延误而滞留机场的大量旅客呢?笔者认为:空铁联动模式或许是有效的战术选择。例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济南、郑州、武汉等城市,它们同时又是京广、京沪高铁的重要节点,完全可以探索将有高铁方便通达的受影响航班取消,腾挪出的时刻留给国际航班和地面交通不便的航班,尽可能减少取消管制后引发航班离港堵塞。同时,全部已购机票旅客免费签转高铁班车,两者票价差额实行多退少补,并由航空公司统一安排乘坐地面交通工具由机场前往车站。如果是计划性很强的非系统性航班延误,航空公司是有时间与当地铁路部门沟通,协调安排通过在合适班次上加挂车厢等办法解决航延旅客座位的临时需求。通过转变思维方式,以旅客方便出行和优越体验为最终目标,打破民航和高铁恶性竞争的怪圈,努力达成民航和高铁的有效竞合局面,建立起具有能满足旅客真实需求的双向客源转换机制。
当出现航班延误时,已购飞机票旅客可以优先获得高铁票,并实现整个航班旅客改为高铁方式成行;当高铁线路遇阻时,已购高铁票旅客同样可以优先补差获得飞机票,并实现保障同意改乘飞机的旅客提供舱位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