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支线机场与支线航空的发展一直是民航乃至公众关注的话题,而其发展中又充满着矛盾现象。从机场方面看,中小机场的总体旅客吞吐量在近两年迅猛增长,但个体差异巨大、苦乐不均;从航空公司方面看,不少支线航班为航空公司带来不错收益,但却伴随着飞行安全、运营保障压力。
尽管航空公司、机场、地方政府都在尽其所能发展支线航空,然而支线航空仍然需要遵循基本的经济规律,在现有的机型较大、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按收益由高到低的递减方式,是航空公司安排航班的基本原则。于是,国内的支线航空呈现“高脚杯”结构,而不能完全实现理想的布局。且平均收益较好的表现并不能掩盖航线收益差异巨大的事实。
实际上,支线航空在各国都是难题。客流少,成本高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支线航空无法像干线航空那样实现规模效益,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运行。然而,支线航空又是关系到区域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政治性议题,因此只能经过各利益方博弈和妥协而达成的次优解——航空公司引进小座级机型、机场和地方政府予以补贴、乘客承受高于干线的票价、主管部门予以政策支持,缺一不可。
在诸多条件限制下,我国的支线航空目前无法达到各个支线机场航线齐全、高频次的理想状态。追求部分通达、重点覆盖的次优解是比较现实的路径。我国的支线航空只有在多方的配合下,在优化引进小座级运力方面有所突破,才可以达到社会效益较好、经济效益合算的均衡状态。